基层干部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范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有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不知一国之史者不配为一国之民”,最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用他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严密有序的逻辑,精简地描绘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治总览图,清晰明了地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变化的脉络,并对一些关键的变革产生的背景和其影响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见解独到。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是非善恶,俱不在表面(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中国的历史从战国中期开始至清末(鸦片战争前)为“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至解放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我的刻板映象中,“封建”意味着“皇权”“专制”,是需要被“推翻”,被“打倒”的。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的发现,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并不是历史的真相和全部,对于中国“封建”历史,我还需要更客观全面地看待。
中国历来有“贤均从众”(取自《左转》)的传统:一旦需要作出决策,先求诸贤人,当持相反意见的均为贤人时,再听从多数,颇有现今精英政治的味道。至于“专制”一说,自汉以来除清朝外,国家决策的制定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且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最可宝贵之处便是公开,一切凭制度处理。可惜清朝时由于满族部落的“私心”,让这些好的制度变为了统治中国的无理的法术。且清制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现代提倡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在当时全部被禁止,所以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史专制的制度,唯清朝可担此称呼,而清朝也不能简单被定义为“帝王专制”而应该是“宗族专制”。国人不该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便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更不能用“帝王专制”这样的说法对中国的传统政治一言蔽之。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我们应该以更全面客观的方式,正确观察和评价历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
二、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变化的看待问题)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文化是软的,制度是硬的,只有文化没有制度,文化无法落地,只有制度没有文化,制度就太生硬,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让整个社会机制正常运行,就如现在我们提倡的“和谐”“平衡”,文化和制度,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相辅相成。
每一个制度建立之初,都是吸取了无数前人的经验,都是统治者认为最符合当前现状的。但是社会是发展的,文明在不断进步,没有一个制度永远都是好的。经济、科技等在发展,我们也在随时面对突发的重大事件,乃至一个朝代的统治会被推翻,这些软性的“文化”在不断的变化,制度都会有所变化。所以,一个制度无论刚开始再好,如果跟不上“文化”的变迁,终究都是要变“坏”的。
我们更明白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只有与时俱进,找到符合实际的才是最好的。
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伟大的共产主义先行者马克思先生早就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0年代,我们党以此理论为指导,开始了改革开放,在此后的四十多年中,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我作为一个街道的基层干部,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的工作内容。抛开对个人的偏见,仅就其职责和专业性,客观全面地了解百姓实际的问题,认真学习新的制度思想,跟上时代的进步。思考如何让制度真正惠于民,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变迁,如何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