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的培训课堂有感范文
甘泉之水沁心脾
听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的培训课堂有感
五月的济南百花绽放,泉水清流。我们有缘相聚在这里,聆听名家讲学论人文之道,观摩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是何等幸事!
四天的学习,让我真正目睹了大家的风范。内心泛起一阵阵涟漪,有如甘泉之水沁入心脾。
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及报告让我如饮甘泉回味无穷,让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语文课。他们都是七十几岁的老教育家了,但课堂上的那份激情,让人感觉他们似两个老顽童,真正和孩子们融为了一体。他们的课堂没有晃眼的课件,但处处闪耀着文字之美,文字在他们的课堂上活了,如流水般缓缓地流进孩子的心田。两位大师的共同特点是先指导孩子读书,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的指导,直到孩子们读得真的有感情了、正确流利了才罢休。并且在这堂课上明显地看出了孩子的变化。读好了再指导孩子抓关键字感悟人物性格。有重点教给孩子语文知识,读书方法。不是整篇地分析课文。另外,贾老的课堂上,写话训练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
于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整节课,好像是于老师在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但是思考一下才发现,于老师的指导隐于无形。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于老师对于文章的示范读,他幽默地提醒学生:“我读课文时注意看我的表情,别看我满脸皱纹,我的表情很丰富。”果然,于老师读课文时表情很丰富: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时而异常平静,真是读谁像谁。看到老师读书这么陶醉,孩子们开始跃跃欲试。在于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孩子们读的有声有色。如果说朗读让孩子们过了把演员瘾,那么默读时的思考又让孩子们做了一次出色的影评。初读课文之后,于老师在自己的手上写了一个字,说这个字总括了林冲的特点,让孩子们也在手上写一个字,来形容林冲。随着阅读的深入,有两个孩子写出了“让”,从“礼让”到“谦让”再到“忍让”、“宽让”,孩子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开始时我惊诧于孩子们的聪明,后来当我发现于老师的推力时,才明白什么叫水到渠成,什么是大教无形。
贾志敏老师的课堂让我想起了私塾老先生。贾老师的课上没有课文也没有课件没有音乐,可谓是“素讲”。贾老师上台时,看着他蹒跚的步子,我不免有些担心,这节课节奏应该会挺慢吧?但是贾老师一开口,我知道我错了。他说话语速不是很快,但带着一股利落劲儿。他要求孩子们读书不要拖腔,走路写字都要快,整节课节奏很快,但又很扎实。上课之前,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四个词语,生字加了拼音。先认读,后理解,一点都不含糊。重点讲的第二自然段,贾老师引导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读了十多遍,最后孩子们都能背诵。有了这个基础,孩子们解读“卖鱼的人”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写出了“诚信”二字。贾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孩子们分四个层次来理解“诚信”:第一层是字面意思,第二层是近义词,第三层是用成语或前人之语,第四层用近义词前加“不”字,第五层用适宜的语言表述。在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很多孩子用3分钟写的短文赢得了在场教师的一次次掌声。两节课的时间,孩子们在听、在读、在说、在写。贾老师评价自己的课是“老人老课”。我认为这些老课才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
贾老师的报告中还提到了教学要扎实和薛法根老师的“三不讲”原则。就是说语文课堂不培养诗人,不培养作家而是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借助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写话。在用当中学习语言,而不是分析课文,要和简单的分析说再见。并且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教师在课堂上要慎说,慎言。
听了贾老师的报告,让我明白了小学语文应怎么教。一是要培养语文兴趣。姚明在美国打完比赛,一名记者问姚明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听后指责道:“是‘去’美国,我的家在中国。”夏衍95岁时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护理大喊:“我去叫医生!”夏老突然坐起来吃力地说:“不——是——叫,是——请!”说完又倒下了。就一字之差,两句话的意思或情感就有所不同,可见语文知识耐人寻味。二是教给知识,比如如何读书。叶圣陶曾说过:“小孩子读书就像说话。”假如把一个人关在一间屋子里让其读书,听到大声地朗读,不是读书;听到好像在说话,则是读书。读书要自然,而不要装腔作势、拉腔拿调。三是养成好习惯,好的读书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等。四是提高素养,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就说科学家钱学森吃饭的例子。佣人做好了饭,按铃吃饭,钱学森半小时才下来,因为吃饭前,钱学森先洗脸,穿着整齐,再挽着妻子很正式地一步一步从楼上走下来吃饭。这是一种很高的素养,也是对佣人表示尊重的行为,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教育方式。
总之,从他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似乎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教会孩子读书,教给他们语文知识,培养孩子说和写的能力,整体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不要去分析课文,学会利用教材,选择要教的内容,找好切入口,使语文课堂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