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范文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学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讲授法”又是中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是教学活动“舞台”的剧本,教学方式是手段,这是中学课堂教学的四大要素,它们不仅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又存在彼此相互促进的一面,只有揭示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各个侧面,才能有效地形成教学活动的动力和效益,课堂提问是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是中学教师有较高智能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功能、技巧的认识程度决定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动性的差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的成败,笔者以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体会,浅谈中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以益于今后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一、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功能
依据中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时机、作用,笔者认为可把课堂提问分为引入型、复习型、启发型、分析型、归纳型、拓宽型等六种类型,对各类提问的功能一一分析,以利于探讨课堂提问的原则及技能,
引入型提问,具激发兴趣之功能,新课的课题引入,或是一个新概念讲授之前,设计课堂提问属引入型提问,新课题、新概念的讲授,必须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以此方式创立课堂新意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积极促进作用,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提问方式,如高中立体几何题“三垂线定理”,它叙述了斜线、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以及平面内一直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规律,这一节课开始可在复习近平面的垂线与斜线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⑴平面的垂线与这个平面内任何一直线关系怎样?⑵平面的斜线难道不可能垂直于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吗?⑶该平面内的直线满足什么条件就和斜线垂直了呢?由此引入课题,展开层层论证,开辟了知识新领域,激发学生求知的新兴趣。
复习型提问,具反馈调控之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此种提问属于回忆与记忆性提问,主要是把学过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一般在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讲授前采用复习型提问,这样往往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新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解对数方程或指数方程前先对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常用的解方程的方法进行复习提问,既可了解学生掌握旧知识的现况,又可为新方法新概念讲授作好准备。
启发型提问:具问题展示之功能,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向交流信息的活动,是信息输入、信息输出的传递过程,启发性提问能创造信息差,用以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又不能立即很好解决的问题,形成认知矛盾,同时能展示问题中所要用到的知识点,这种提问一般用于例题分析,新知识加深拓宽等方面,以利于揭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讲解一个正四面体有内切球一类题目时,对球心位置怎样确定?点面距离如何计算?怎样画出正确的截面图形?完全可用启发性问题提问学生,提出在平面几何中一个三角形内切圆的有关问题,怎样确定圆心?怎样计算点线距离?怎样正确作图?这对启发学生解决空间问题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
分析型提问,具发展思维之功能,新知识的获得与巩固是在分析中发展的,采用推理分析的思维方式提问,恰到好处地增大知识信息的落差,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震撼与刺激,当教师对例题中条件进行分析或挖掘新概念潜在的内涵时,可通过提问分析,层层揭示隐含条件或知识点的潜在功能,点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教与学两方面直接统一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如讲立体几何中证明平面垂直平面一类例题时,一般分析思路是要证明面面垂直先证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必须先证明线线垂直,从已知条件出发层层设问,挖掘隐含条件,使学生思维随演绎分析设问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归纳型提问,具使知识系统化之功能,在现行中学数理化教材体系中,演绎与归纳是两种相反方面的思维方法,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归纳方法体现得更为重要,一般课堂小结或某章节复习教学中,归纳提问的过程就是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要求教师选例典型,系统设问,使学生能进行正确归纳,同时设计提问要多方位、多
角度,引导学生全面归纳,系统了解所教章节知识内容,以达到知识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立体几何第一章“直线与平面”一章复习中,可以棱长为a(或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为例,对十二条棱、十二条面对角线、四条体对角线、六个面及体对角面之间开展系统提问,归纳出直线与平面一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记忆点线、线线、线面、面面、空间角与距离计算等方面的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等。
拓宽型提问,具激励参与意识之功能,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手段之一,但有时不能仅仅就知识表层设计问题,否则往往仅是书本知识的重复而使提问显得单调,可以在紧扣书本知识点的同时设计一些稍有深度的或广度的问题,其目的使学生思维发散,知识面拓宽,利用学生思维中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思绪点,抓住新概念、新知识的某些特征设计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探讨、达到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促使学生直接参与新知识的挖掘与探求,例如在讲授了正弦函数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周期性、极值等性质后,一旦进入“余弦函数”新课题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提问,让学生类比正弦函数性质,使学生自己参与余弦函数性质的研究。
总之,使用上述六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不应是孤立地单项使用,而应有机结合地使用各种类型提问,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二、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模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
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角度原则,一是指提问内容角度要广,二是指提问的对象要多角度、全方位,课堂提问设计只有广中求深,才能极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内容上,尽力拓宽思维角度,举一反三,求活求异、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心中装下大多数学生,提问面要广,不能只局限提问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而置多数中、差生不顾,但也要避免或减少“大呼龙”式的全体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防止课堂提问面广而华而不实。
三、中学数学课堂提问反馈评价的技巧
中学课堂提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问题、实施问答、反馈评价三个环节,其中反馈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环,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恰当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不仅是知识信息反馈交流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必须讲究提问评价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评价学生的课堂回答发言的基调应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反馈评价活动与方式成为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介,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对设计课堂提问的教师来说必须注意做到沟通心理、鼓励士气、切换问题三点。
沟通心理。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主动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的心理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与学生同欢乐同惊奇同疑问,注意利用教师自己的情感、气质等因素来影响学生,达到心心相印,熔为一体,实践中教师往往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期待值越高,显示出热情越明显,师生双方的气氛就会越和谐,师生回答配合越默契,教师的指点也就会有自然而舒展之感,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就越大,其提问成功率就越高,否则会出现实施课堂提问时产生生硬之僵局,影响课堂教学之效果。
鼓励士气。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即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做出明确评价,同时要抓住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士气,激励、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是回答完全错误,也必须引导其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指出学生回答问题中思维正确的方面,切记防止利用提问反馈评价去挫伤学生学习自尊心和积极性,若是以批评代替评价,那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前功尽弃,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切换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是发展课堂提问成果的引伸环节,学生回答正确后可以引入新授知识中的新问题去研讨,若学生回答错误或部分错误,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把原问题切换成低一层次或稍容易一点的相关问题作启发性提问,这样仍使整个课堂教学处在顺利、协调局面,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注意发挥主导应变能力,使课堂提问始终处于和谐、进展顺利的状态。
总之,注重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坚持课堂提问的四项原则和注意课堂提问反馈评价的技巧,使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更上一层楼。